奈及利亞伊費鎮出土赤陶人頭塑像: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歷史說明) |
(→伊費王國) |
||
第 11 行: | 第 11 行: | ||
西非中世紀聞名的縮影 | 西非中世紀聞名的縮影 | ||
===伊費王國=== | ===伊費王國=== | ||
− | + | 約西元1000年,約魯巴Yoruba人在今奈及(尼日)利亞中南部建立伊費Ife王國。 | |
− | + | ||
+ | 伊費王國曾經是中世紀西非一個強大的,國際化和富裕的聯邦國,就是現代的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的南部。在12~15世紀時,伊費是一個政治、精神、文化和經濟中心,並且還是具有影響力的長途貿易網的樞紐。 | ||
+ | |||
===雕刻藝術=== | ===雕刻藝術=== | ||
沒有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西非各王國,某些珍貴的物件,尤其是金屬製品,是國王或酋長所獨有,也是他們權威的象徵。工匠普遍依附於朝廷,而在奈及利亞的貝寧與伊費地區,專屬於朝廷的藝術家們,甚至採取脫蠟法製作細緻的青銅製品。 | 沒有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西非各王國,某些珍貴的物件,尤其是金屬製品,是國王或酋長所獨有,也是他們權威的象徵。工匠普遍依附於朝廷,而在奈及利亞的貝寧與伊費地區,專屬於朝廷的藝術家們,甚至採取脫蠟法製作細緻的青銅製品。 | ||
伊費王國位於現在奈及利亞西南部,是熱帶非洲雕刻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西元十三世紀左右,伊費藝術隨著其經濟的發達而繁盛起來,赤陶頭像、青銅頭像和青銅器皿成爲了伊費藝術的代表。作品是十三世紀奈及利亞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作,是用一種被稱爲“失蠟法”的澆鑄工藝制作的。雕像的面部形象和裝飾著珍珠的王冠塑造得十分精致,表現了當時的非洲藝術家們寫實的藝術思想。作品臉部的結構十分精確,耳朵、眼睛和嘴唇的造型優美協調,非常富有個性,神態端莊、安詳,面部則覆蓋著纖細的刺花縱紋,這種花紋是非洲黑人雕刻的獨有的特點。豐厚的嘴唇周圍有很多小孔,據推測是用來垂掛裝飾品的。整個作品表明非洲的雕刻家們在當時就十分擅長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使這部作品具有了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表現力。 | 伊費王國位於現在奈及利亞西南部,是熱帶非洲雕刻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西元十三世紀左右,伊費藝術隨著其經濟的發達而繁盛起來,赤陶頭像、青銅頭像和青銅器皿成爲了伊費藝術的代表。作品是十三世紀奈及利亞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作,是用一種被稱爲“失蠟法”的澆鑄工藝制作的。雕像的面部形象和裝飾著珍珠的王冠塑造得十分精致,表現了當時的非洲藝術家們寫實的藝術思想。作品臉部的結構十分精確,耳朵、眼睛和嘴唇的造型優美協調,非常富有個性,神態端莊、安詳,面部則覆蓋著纖細的刺花縱紋,這種花紋是非洲黑人雕刻的獨有的特點。豐厚的嘴唇周圍有很多小孔,據推測是用來垂掛裝飾品的。整個作品表明非洲的雕刻家們在當時就十分擅長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使這部作品具有了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表現力。 |
2015年7月11日 (六) 10:49的修訂版本
展品說明
- 發現地:奈及利亞伊費鎮(經緯度:7.4722, 4.5556)
- 製造年代:西元1400-1500年間
- 使用材料:黃銅
- 規格:高35cm,寬12.5cm,長15cm
歷史說明
西非中世紀聞名的縮影
伊費王國
約西元1000年,約魯巴Yoruba人在今奈及(尼日)利亞中南部建立伊費Ife王國。
伊費王國曾經是中世紀西非一個強大的,國際化和富裕的聯邦國,就是現代的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的南部。在12~15世紀時,伊費是一個政治、精神、文化和經濟中心,並且還是具有影響力的長途貿易網的樞紐。
雕刻藝術
沒有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西非各王國,某些珍貴的物件,尤其是金屬製品,是國王或酋長所獨有,也是他們權威的象徵。工匠普遍依附於朝廷,而在奈及利亞的貝寧與伊費地區,專屬於朝廷的藝術家們,甚至採取脫蠟法製作細緻的青銅製品。
伊費王國位於現在奈及利亞西南部,是熱帶非洲雕刻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西元十三世紀左右,伊費藝術隨著其經濟的發達而繁盛起來,赤陶頭像、青銅頭像和青銅器皿成爲了伊費藝術的代表。作品是十三世紀奈及利亞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作,是用一種被稱爲“失蠟法”的澆鑄工藝制作的。雕像的面部形象和裝飾著珍珠的王冠塑造得十分精致,表現了當時的非洲藝術家們寫實的藝術思想。作品臉部的結構十分精確,耳朵、眼睛和嘴唇的造型優美協調,非常富有個性,神態端莊、安詳,面部則覆蓋著纖細的刺花縱紋,這種花紋是非洲黑人雕刻的獨有的特點。豐厚的嘴唇周圍有很多小孔,據推測是用來垂掛裝飾品的。整個作品表明非洲的雕刻家們在當時就十分擅長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使這部作品具有了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