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秦兵馬俑 的原始碼
←
秦兵馬俑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兵馬俑,是秦始皇陵中7000多名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仿的陶製土俑,做工精細,就連衣服的皺褶、鞋上的紋路都清晰可見,且完全按照秦軍當時的編制和穿著,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div class='tright'>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0/%E7%A7%A6%E5%A7%8B%E7%9A%87%E5%B8%9D%E9%99%B5%E9%99%AA%E8%91%AC%E5%85%B5%E9%A6%AC%E4%BF%91%E4%B8%80%E8%99%9F%E5%9D%91%C2%B7%E5%85%B5%E9%A6%AC%E4%BF%91%E4%B8%80%E8%99%9F%E5%9D%91%C2%B7%E8%A5%BF%E5%AE%89%E8%87%A8%E6%BD%BC%C2%B7%EF%BC%88%E6%AD%A3%E9%9D%A2%EF%BC%89.jpg/640px-%E7%A7%A6%E5%A7%8B%E7%9A%87%E5%B8%9D%E9%99%B5%E9%99%AA%E8%91%AC%E5%85%B5%E9%A6%AC%E4%BF%91%E4%B8%80%E8%99%9F%E5%9D%91%C2%B7%E5%85%B5%E9%A6%AC%E4%BF%91%E4%B8%80%E8%99%9F%E5%9D%91%C2%B7%E8%A5%BF%E5%AE%89%E8%87%A8%E6%BD%BC%C2%B7%EF%BC%88%E6%AD%A3%E9%9D%A2%EF%BC%89.jpg' width='350px' /><div><p>兵馬俑一號坑</p></div> </div> ===人殉制度=== 一種野蠻殘酷的喪葬制度,盛行於商朝的貴族階級,當時僕從被視為貴族的私有財產,就像其他身受貴族喜愛的物品一樣,主子過世後,僕從也要跟著赴死殉葬,到另一個世界侍奉主人。後來此制度在商朝被廢止,並逐漸以陶製的陶偶做為陪葬品代替,兵馬俑則是此例。 ===製作流程=== 是由當時的巧手工匠加工燒制而成,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據說是以當時秦軍的美男子為範本制作,並以裝配線方式組裝起來。陶俑容貌各異,體態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制,包括各級軍官、兵種、戰車、馬匹等。在形狀加工好之後,再著色燒制。最後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 ===兵種=== #軍士俑 #*一般戰車上有二十名軍士,分別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左手持矛、戈、刀、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他們都是戰車作戰主力。從秦俑坑戰車遺蹟周圍發現的兵器看,秦代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均手持戈、矛等格鬥用長兵器及弓弩等致遠兵器,說明戰車上車左、車右的分工並不十分明確。在戰車上,除了矛馭手和車左、車右俑外、還發現有指揮作戰的軍吏俑。軍吏有高低之分,負有作戰指揮的職責。 #立射俑<div><img src='http://jlzx.dyedu.cn/art/UploadFile/2006-10/200610201411746883.jpg' width='300px' /></div> #*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髮挽髻,腰系革帶,腳登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態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範的模式,並為後世所承襲。 #跪射俑<div><img src='http://6years.jendo.org/~%E4%B8%81%E7%A6%BE/China/upload/images/7/跪射俑.jpg' width='300px' /></div> #*與立射俑一樣,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而跪射俑位於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髮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緻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div><img src='http://6years.jendo.org/~%E4%B8%81%E7%A6%BE/China/upload/images/7/跪射俑鞋紋.jpg' width='300px' /></div> #武士俑<div><img src='http://img.blog.csdn.net/20150415195439052?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d2FybWIxMjM=/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width='300px' />鎧甲武士俑</div> #*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約1.8米。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多,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布於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布於陣表,靈活機動;鎧甲武士俑則分布於陣中。兩類武士皆持實戰兵器,。 #軍吏俑<div><img src='http://6years.jendo.org/~%E4%B8%81%E7%A6%BE/China/upload/images/7/將軍俑.jpg' width='300px' /></div> #*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下級軍吏在兵陣中,以口令指揮陣勢。 #騎兵俑<div><img src='http://6years.jendo.org/~%E4%B8%81%E7%A6%BE/China/upload/images/7/中級軍吏.jpg' width='300px' />中級軍吏俑</div> #*出土於一、二號坑,有116件,主要與獨立戰車相配合。由於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號坊出土的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騎兵實物。 #馭手俑 #*即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脛著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姿態。由於古代戰爭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馭手在古代戰爭特別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係著戰爭的勝負。 #高級軍吏俑(將軍俑)<div><img src='http://6years.jendo.org/~%E4%B8%81%E7%A6%BE/China/upload/images/7/將軍俑.jpg' width='300px' /></div> #*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鶡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 #馬俑<div><img src='http://d.blog.xuite.net/d/8/3/7/12651524/blog_35286/txt/10984783/4.jpg' width='400px' /><div class='thumbcaption'></div> #*與真馬一般大小,雙耳挺直、雙眼圓睜,精神煥發。
返回到
秦兵馬俑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