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及其行動研究

2001.4.18

壹、國步維艱

台灣要立足要生存,就必須進行一次全面的「人力再發展」。沒有那一個角落可以例外,沒有那一個環節可以例外,高中職也不可能例外。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之衝擊。

  1. 經濟全球化之後,強調同自己競爭,與別人合作。
  2. 不是贏同行就能活下去,沒辦法升級改版就會喪失利基。
  3. Amazon的致命錯誤就是沒有和一流的物流業合作,自己搞物流,削弱了自己在虛擬領域中優勢的發揚。
  4. 經濟全球化也使過去產業中土地、資金、原料、人力四者的結構關係崩潰、重塑。土地更便宜,服務必須每天24小時、每週七天、全年365天不中斷的開動。吵84小時工時是用工業時代的看法套知識經濟,人力不會再以時間長短做計算單位。因為過去人力70%是勞動30%是思考,現在則3-4%是勞動,95%是思考。
  5. 企業最需要的是創新的能力,而此只能從教育而來。
  6. 產品的創新比技術創新快。要先想產品再找技術,因為閒置或FREE的技術太多。
  7. 新興的人力派遣公司營業額正以倍數成長。
  8. 台灣產業外移,中高齡失業嚴重。需要一次全面性的「人力再發展」。

二、知識產業興起

(一)產業主軸轉移

  1. 新材料:半導體、陶瓷、導電塑膠、光纖…
  2. 遺傳工程
  3. 電腦
  4. 網路
  5. 傳播、通信
  6. 軟體

(二)社會後遺症:貧富距離拉大

貳、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與內涵

一、精神:適性教育、與時代同步、統整學習。

二、內涵

  1. 國中與國小縱向銜接。[壹/現行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以下…]
  2. 以領域橫向統整各學科。[伍/二、三]
  3. 學校課程計畫:[陸/三]
    1. 終結統編本教材。[陸/四]
    2. 終結國定課程計畫,為學校和學生「量身定做」課程。[陸/三/(二)]
    3. 全社會參與。台灣每個個人和機構都可以來提供教材。對全社會門戶開放→對全世界門戶開放。[陸/四/(二)]
    4. 迅速將新知融入基礎教育的內容中。[陸/四/(二)及實例]
    5. E化學習:超文件模組式教材、自由軟體、寬頻。
  4. 能力導向:代表的是注重實力,要求績效。
    1. 十大基本能力。[參]
    2. 各領域分階段能力指標。[柒]
    3. 基本學力測驗取代聯考。[陸/六/(二)]
  5. 中小學教師開始有研究的角色,也改變其人力結構及授課節數。[陸/三/(一)/2;陸/四(二);陸/二]

參、課程革新的理想

新課程(九年一貫課程)並不是政府推出的一套新的課程內容,而是台灣基礎教育對時代的適應。

動課程就會去動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學校的每一根骨頭。民間都開玩笑說九年一貫課程,就是要經歷三屆政府,五任部長,長達九年都不會被翻案的課程改革。新課程的實施,在民國90年之前要經過五年的準備,在民國90年之後還要經過四年的分階段實施。現任教育部可以接續推動,是前三任部長以及無數熱心人士費盡心血,排除萬難所致,雖然仍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是確實找到了各界可以接受平衡點。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如此看重這一次的課程改革?因為它對台灣能不能適應時代,立足於世界,關係實在太密切了。

一、這是全社會參與的課程:

台灣基礎教育的課程和教材,分成三階段在擴大參與的範圍:「統編時代」,只有政府的御用學者組成的課程委員會及國立編譯館可以參與,整個社會只能聽他們的。不論他們編得多麼荒謬,多麼充滿政治宣傳,多麼遠離人們的生活脈絡,多麼無趣,大家都只能照教不誤。 接著是「審定時代」,除了政府的課程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之外,增加大約六家教科書出版商的參與。雖然全國只有一套課程計畫,所有的人必須按國定的課程計畫指定的各單元,編寫教科書,但是學校的選擇可以抑制教科書編的太爛。最後就是「學校課程計畫」時代, 號召台灣整個社會都來參與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材。台灣的每一個團體和個人,都可以將他認識到台灣社會的精華,製作成教材單元,透過學校訂定課程計畫的機制,提供給學校適當地加以採擇運用。新課程內容豐富的程度,與時代及生活緊扣的程度,完全是傳統教材所不能企及的。

二、這是為學生量身定做的課程:

「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是十幾年來教改的基本理想之一,但是只有這一次的課程修訂真得要這麼做。九年一貫課程最重要的基本覺醒,就是認定一個年齡層卅萬小朋友,可以學習不一樣的教材。但是要落實這一項覺醒,卻必須排除萬難。「為學生量身定做」是透過兩個層次在運作: 首先透過每個學校為其學生訂定不同的課程計畫,甲校和乙校學得就不全然一樣;其次透過彈性學習時間的實施,同一所學校這一個學生和那一個學生學得也不全然一樣。新課程各年級都規劃有幾節竹的彈性學習時間,這一段時間,程度好的去上加深加廣的選修, 程度落後的去上學習銜接課程(補救教學),其他的學生則留在原班,組織起來進行自我學習。透過學校課程計畫和彈性學習時間,我們有秩序地去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課程和教材。

為了基礎教育不會因為歧異而走向分崩離析,新課程要求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所以國家仍然扮著四個角色:總學習時間的原則性規畫、領域畫分、各領域時間分配、規範各領域分階段應達成的目標。這些要求,所有學校都必須遵守,以求大家在異中有同。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的角色, 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新課程算是拿捏到了正確的平衡點。

新課程透過領域,去達成學科間的整合,組成教師的課程團隊,避免學生學習發生偏廢。學域是學生學習時間的分配單位,同時也是教師課程團隊的組織單位,和學校課程計畫的規畫單位。領域畫分是新課程一切設計的基礎,一但更動就得從頭來過。 人類的學習約略可以區分為語文、數理、社會、藝術、活動五類,這五類學習使用不同的邏輯、不同的符號、不同的價值系統。新課程的領域畫分由此而來,但略加變化。變化的原因在與過去課程的現實格局,進行一番調和。這樣的調和對提高可行性來說十分必要。如果要調整領域, 可以現在就進行九四年課程的規畫,對領域畫分進行更根本的處理。

配合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課程,學校的階段評量也要配合改變。所以教育部要廢止目前的中小學成績考查辦法,改訂定評量準則,讓地方政府訂定成績考查辦法,學校各自訂定補充規定。連評量也要走向因地制宜,甚至為學校為學生量身定做。

三、讓新內涵迅速融入基礎教育課程

傳統課程的問題之一,就是人類知識的新內涵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進入到基礎教育的內容當中。這樣一種課程體制,對因應人類當前的處境來講,無論如何是不及格的。新課程的架構,一樣新的知識內涵,例如非線性科學、生態資本主義、知識經濟等等, 兩三年之內就會有人寫出單元教材,提供給中小學來選用。

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傳播,慢慢變成多來源,去中心化的格局,特色就是種類多、數量大、更新快。而且不同類別的知識產生與成長的速度有很大的差異,雖然所有的知識成長都在加速,但是基本而核心的部分,成長慢,有效性長;週邊、應用、情報式的知識,則呈爆發成長, 但有效性短(生命週期短)。學校對於這兩種知識要有不同的處理,也就是要區分長效性的教材與短效性的教材。人群的共識,逐漸並不來自相同的知識,而是來自溝通與包容。所以學校中對溝通能力的培養,要有大幅的改進。哲學在形成共識中的重要性,日益加重, 但此點卻受到目前課程與教材內容的忽略。學校中哲學性質的教育,可以不叫哲學,可以看不出是哲學,但不能沒有。

學校的角色不再是傳遞某一套知識,而是訓練學生的「四大工具能力」(讀寫算資訊),以及陪著學生「一起組織知識」。教師的角色,過去幾乎以「教」為主,往後很可能會降低到「教」「學」各五五波。而且是和學生一起學。

同樣的往後國家再制定課程綱要,領導全國走向一個新方向的成份要降低,深入了解社會上發展了那些單元,學校採用了那些單元,進而歸納整理出一套系統的成份要提高。課程發展過程中,政府、社會、學校分居上、中、下游的觀念要打破,課程不再都是由政府發動,然後才由社會演繹 、學校採用。社會和學校同時也是課程發展的發動者,三者成回饋環式的互動。

最終我們必須修改國家課程綱要制定的機制:一方面是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教材中心對全國課程教材現況的調查與掌握,另一方面是由全民各界共組課程委員會,拿捏著課程決策的方向盤,兩者都是長期穩定的機構,而部長只起補充的作用。

四、帶動下一波師資培育改革:

九年一貫課程,又帶動了立法院新一波師資培育法的修訂。一方面國中與國小師資培育不能再進行剛性區分。目前國小分為十一科,國中分為廿三科,國中分科精細的程度遠高過國小,這是目前國中國小師資培育剛性劃分的最主要基礎。但是進入新課程領域教學之後, 國中和國小中、高年級在教學型態上的區隔日漸淡去。另一方面,國小低年級與幼稚園教師在學生生活照顧需要,卻反倒接近。幼稚園入園率大幅提高之後,幼稚園的學習與小學低年級的學習,也需要更週延的導入與銜接。這些都促使師培法的教師區分,必須由剛性區分走向彈性區分。

再者學校教學,由老師教一本又一本的教科書,走向學生學一個再一個的學習單元,也擴大了兼任教師的任教空間。許多人修完師資培育學程之後,並不以教師為業,而是士、農、工、商各歸本業去了。運用這些人到學校裡教些和他專長相符單元,比運用他們教一個完整科目要容易多了。

活動領域的課程綱要當中,更是預留了社會上許多專長人士,參與學校教學活動的空間。這方面在社團活動的教學上,重要性尤其明顯。

以後師培法除了中學、小學、幼稚園教師的培育走向彈性的區分之外,也對教師資格進行新的分類:修完師資培育學程並且經過實習的,具有專任教師的資格;只修完師資培育學程具有兼任教師的資格;而社會上具有某些專長的人士,如鄉土語文、社團指導等,可以擔任教師助理, 在專任教師的指導下在學校裡從事教學活動。

為了取得實現學校課程計畫的各種人才,學校有更強的需要,去做好每一年教師公開甄選的工作。這方面能力薄弱的學校,只有趕快加強自己的能力。這又牽扯到校長遴選的問題,往下走不具經營能力的校長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一如本段開頭所說的:動課程就會去動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學校的每一根骨頭。

肆、新課程對學校和老師的拜託和期待

一、拜託學校訂定課程計畫:

  1. 低標為考量自己學生與學校特性,從十家教科書出版商當中選擇合適自己的課程計畫和教科書。
  2. 中標為參考人家的課程計畫,小幅修改成適合自己學校的樣子。以某一家出版商的教科書為主,搭配一部分自己找來的或自己設計的單元。
  3. 高標為自行發展課程計畫,採擇數家出版商所長,加上找來的模組式單元教材,自己學校開發一部分單元,配合自己學校的課程計畫。
  4. 超高標為自行發展課程計畫,全面採用模組式的單元教材,鑲嵌進自己學校的課程計畫,並且與其他學校分享設計的單元教材。

二、拜託老師協調商議:

  1. 對小學希望邁向跨領域的統整,對國中來講,希望能先做到各領域內部數個學科間的統整。
  2. 低標為同領域之間,老師能對時間分配、單元選定、授課分工開始對話和討論。結束老師單兵作戰,不知道也不管同事在做什麼習性。
  3. 中標為老師們可以發展出一部分必須合作設計、合作教授的單元。
  4. 高標為領域小組成為一個緊密的課程團隊,能夠發展高度統整的課程計畫,透過分工合作,充分發揚每一位老師的特長,用學校每一位老師的資源來教學生,而不是只用一位老師的資源來教學生。
  5. 超高標為學校課程團隊習慣與社會聯繫,迅速吸收掌握社會的進步,能用全社會甚或全人類的資源來教學生,而不是只靠自己學校的資源來教學生。

新課程有兩項理想:

  1. 學校的角色必須改變,不可能再扮演把學科知識系統按進度傳授給學生的角色。而是和學生一起去吸收知識技能,陪學生一起去組織知識、技能。
  2. 課程和教材必須儘可能去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做」,每一個年齡層卅萬個學生,可以學不完全一樣的東西。

伍、超文件模組教材

所謂超文件模組式教材,是指以超文件的格式,以「單元」為單位,將教材寫成一個主題單元,然後由使用者自形組合來自四面八方的單元,構成種種不同目的的「課程計畫」。這一種教材型式是,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所允許與鼓勵的形式。

特性概述如下:

  1. 以HTML格式撰寫。
    1. 可以在電子環摬中使用。
    2. 可以印出來成為講義和考卷。
    1. 可以作為學校教材運用,運用時7分仰賴平面印刷,3分仰賴電子環境。
    2. 可以運用於現代化補教(補救教學和補習班),運用時7分仰賴電子環境,3分仰賴平面印刷。
  2. 為了使單元與單元相互之間具有可「鑲嵌性」,我們建議各單元的撰寫者撰寫各單元時,包含十八項元素當中的若干項,並且在後台產生八個資料庫。
  3. 版權管理。
    1. 著作權軟體單元,本系統僅提供空間放置。
    2. GPL軟體單元,本系統提供資料庫服務及版本管理。

一、超文件(HTML)的特性:

  1. 整合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四類素材,而傳統文件只能整合文字、圖像兩類素材。
  2. 是文件不是程式。
  3. 可以用超連結控制閱讀次序,甚至跳到其他文件,包括遠在國外的文件。
  4. 可以使用即時翻譯、即時發音、即時註解,取代查字典、看注釋。
  5. 雖然最原始的HTML缺少「頁」的概念,不利排版列印,但可以經過適當的擴充,加入與「頁」有關標籤命令,變成平面排版的利器。這是Office 2000的貢獻,但未加入直排,也未受到國際標準組織W3C的認可。
  6. 載體可以是光碟、紙張、網站及網路、電子書、筆記型電腦配合投影器材…,到處流竄。
  7. 具有國際化的性格。

超文件格式可以有「電子式」 與「書面式」兩種呈現方式。

二、可鑲嵌的模組單元:

為了使單元與單元相互之間具有可「鑲嵌性」,我們建議各單元的撰寫者撰寫各單元時,包含以下十八項元素當中的若干項:

  1. 版權宣告:宣告該單元為「自由軟體」、「共享軟體」、「著作權人所有軟體」,並附扼要說明使用、拷貝、修改、傳播的限制。套用即可。
  2. 作者:含原始作者、各版修改作者以及修改之公元日期。
  3. 主題名稱(單元名稱)。
  4. 單元目標。
  5. 能力指標:連結到的課程綱要中各領域學習階段能力指標。第一資料庫。
  6. 時間配置:針對一至多套的授教方式,建議一種以上的使用時間建議。
  7. 適用年級:針對一至多套的授教方式,建議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適用年級。
  8. 單元內容:即傳統課本中所謂的課文。以最洗練的方式表達單元的核心概念。
  9. 文字資料:單元內容以外,其他相關的解說資料。
  10. 註解:對名詞,提供統一之註解。第二資料庫。
  11. 圖片:使用之圖片。第三資料庫,庫中各圖分瀏覽用小圖及列印用大圖。
  12. 聲音:使用之聲音。第四資料庫。其中有各聲音檔明確的版權說明。
  13. 動畫:使用之動畫。第五資料庫。
  14. 作業。
  15. 評量。第六資料庫。
  16. 教學指引:對全單元進行概述,並對老師提供各種施教建議。近似教師手冊。
  17. 參考資料。
  18. 相關網站。

其中六個元素為資料庫型態,其內容有統一之必要或有反覆利用之價值:

  1. 能力指標:將國家各領域的階段能力指標建成資料庫,單元只連結到其編碼。日後能力指標修訂,只要改資料庫,就自動更新數萬個單元當中的能力指標。
  2. 註解:所有的名詞解釋,統統建立在註解資料庫當中。作者先查有沒有既有之註解。要添加註解或修訂註解,須經專職人員管理。
  3. 圖片、聲音、動畫各自建立資料庫,註明解析度、版權限制、名稱及分類架構。
  4. 評量,構成題庫系統。

陸、研習

一、課程

(一)教材單元作者訓練,內容為:

項目內容 時間(小時)
模組式教材與教材現代化 三小時
自由軟體及其散布規範 三小時
基本的HTML標籤 九小時
教材單元腳本撰寫 三小時
網頁編修軟體的使用 四小時
數位轉化 四小時
作品發表與檢討 四小時

(二)教材專案管理者訓練,內容為:

項目內容 時間(小時)
專案管理者的角色與任務 三小時
動畫製作 四小時
教材單元之檢查與修改 三小時
Linux及基本網路資料庫 九小時
版本管理 三小時
專案管理案例實作 四小時
手冊維護 四小時

二、分布

區域涵蓋縣市 場次 人數
北區 基隆市、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 7 280人
中區 苗栗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4 160人
南區 嘉義縣、嘉義市、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 7 280人
東區 宜闌縣、台東縣、花蓮縣 3 120人

三、經費

爭取教育部補助200萬,不一定如數給,但不會沒有。總承辦是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台北縣政府教育局會配合。

柒、自由軟體

○、緣起

理查.史多曼(Richard Stallman)在1984年創辦了自由軟體基金會(FSF)。發動GNU計畫,發展自由軟體版的UNIX相容系統。並且提倡Copyleft的觀念,用來和Copyright相對。1991.8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公布Linux的0.01版。此作業系統特性如下:

  1. 386以上的PC。
  2. 1GB的定址能力。
  3. 虛擬記憶體。
  4. 多工能力。
  5. 多使用者。
  6. 標準網路能力。
  7. 合UNIX標準。

至今2001年,Linux的核心發展到2.4版,大小不一,視不同功能可組成大小不同的各種套件,小到一片磁片,大到一片光碟都有。是資訊家電最看好的嵌入式作業系統。

一、什麼是自由軟體?

  1. 公開源碼。
  2. 允許遵守「自由軟體授權規範」的人,可以自由拷貝、修改、散布的軟體。

二、一般「版權私屬軟體」的弊害:

  1. 不安全
    1. 程式可能留有「後門」,也禁止使用者逆向追蹤真象。
    2. 程式如有瑕疪時,禁止使用者改善。使得出問題的機會較大,像美國國防部、飛安、金融資料庫均不敢使用微軟的產品。
    3. 當程式瑕疪,導致使用者蒙受損失時,廠商早有避險條款,對廠商有利,對使用者不利。
  2. 不自由
    1. 存檔格式封閉,使得使用者的作品,必須在特定廠商的產品上才能被打開和使用。
    2. 廠商改版時,使用者通常必須被迫跟著花費升級。
    3. 軟體只能和有特定密招的廠商簽維護合約,不能自行維護,也不能找更好的廠商維護。
    4. 廠商不想中文化時,使用者不能自行中文化。
  3. 不合作
    1. 廠商各自建立自己獨門的標準,大家的作品不容易相通。
    2. 一個軟體只能由其擁有者改進,要整合兩個以上擁有者的軟體,就要陷進沒完沒了的合約操作。而且你防我,我防你,絕大部分的精力用於彼此防範上面,而不是軟體改善上面。
  4. 會中輟。軟體擁有者可以因為死亡、興趣轉移、甚或不爽,就隨時中輟一個大家在用軟體的持續發展,而別人無法接手維護。
  5. 成本高。
    1. 軟體擁有者必須獨力完成所有的開發、升級與維護的動作,分工的情形差,成本高、效能差、價錢貴。如果要改善分工就必須投入資本,所以會使軟體開發漸漸由資本家龔斷。
    2. 廠商軟體改版時,必須跟著重買硬體設備。我們大多數的工作,只要CPU在100MHz以下即綽綽有餘,目前的硬體添購通常只是為了配合微軟作業系統改版而已。
    3. 為了配合在不同軟體下打開和使用檔案,一個檔案我們常常必須存成許多不同的格式,並且花大量的精神在維持這一堆檔案內容的同步。
    4. 大量的資源將用於如何防止機密外洩、軟體盜拷上面。
    5. 一個使用很久,已經習慣的軟體,當廠商停止生產、中輟維護時,使用者必須重頭來過。

三、產權不是一種「自然權」。

  1. 產權的作用,在於提供生產誘因,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如果某種產權操作,導致效率降低,就應該加以改正。
  2. 人類社會之所以同意使用智慧財產權,也是為了提供誘因,增進效率。

四、自由軟體的特色與優點:

  1. 原始碼公開透明。
    1. 安全。不易留有程式後門;所有不特定的人都可以來找Bug,而不是只有程式的擁有者才可以找Bug,通常不特定的人就是使用者本身,所以程式比較容易改善當機,以利於增加穩定。
    2. 對使用者友善。使用者可以自行消除Bug或升級,也可以找最適合的人來幫他消除Bug或升級。
    3. 提供研究的空間。
    4. 容易釐清責任。不會有硬體供應商怪應用程式作者,驅動程式撰寫者,或者應用程式作者怪硬體供應商驅動程式沒寫好。
  2. 給予有紀律的自由。對所有人提供使用、研究和修改的自由;對遵守自由軟體授權規範的人,提供散布和修改後再散布軟體的自由。
    1. 容易建立標準。使軟體容易跨平台使用。
    2. 容易促成分工與合作。
    3. 容易促成效率與降低成本:
      1. 促成分工所需的資本極低。
      2. 版權交易的成本約定為0。只要遵守自由軟體授權規範,不需要額外設計什麼合約,簽什麼合約,花心力去監督合約的執行。
      3. 軟體的撰寫工作由第一個散布出去的人(經常是撰寫者自己)負擔,後續的散布者與使用者不必再負擔。也就是再散布時及再使用時,應付給作者的費用為0。此點對減少使用者的軟體費用支出,效果最宏大。
    4. 技術(研究)的發展沒有產權壁壘(智慧財產權壁壘),無障礙環境使得政策不必受到「非技術」因素的扭曲。凡技術上做得到的,就可以把它做出來。完全依照人們的需要,全力發展技術加以滿足。這是目前學術發展的標準典範;或說學術研究是最早遵循自由軟體原則的領域。
    5. 軟體的生命週期長。支持軟體繼續發展的力量是來自「使用者集體」,只要軟體繼續有用,就會被維護升級下去,不會中輟。
    6. 容易中文化。
  3. 使用集體產權的概念或是不需要產權概念。
    1. 軟體的價值有一大部分是來自使用者,但過去這一段「加值」皆為生產廠商所獨享。自由軟體則由使用者分享這些加值。
    2. 自由軟體可以用遵守「規範」,享有「自由」的模式操作,不一定要引入產權的觀念。但要如此的操作,就需要立法,使規範生效。
    3. 自由軟體也可以引入產權(智慧財產權)的觀念,但其產權的概念是集體產權的概念,不會允許集體中的個人,對軟體可以似私權般主張全盤的處分權。
    4. 智慧財產權與著作權中的產權是私權或聯合的私權,有固定的產權人;集體產權則是沒有固定產權人的產權。一個人曾經是某自由軟體的產權人之一,但當他不再想遵守自由軟體授權規範時,他就不再是此軟體的產權人之一。
  4. 靠「間接定價」消除負面外部性。
    1. 當「付出者」與「利得者」不相重合時,經濟學上稱為外部性。一般而言,外部性加上叢林法則時,會損害「公平」,傷害「誘因」。(公平是維持誘因的工具)
    2. 自由軟體由參與撰寫者「個人付出」,卻由使用者「集體獲得」,本身有很強的外部性。其負面外部性應該加以處理,對降低之誘因加以補償,這樣才會鼓勵創作。
    3. 間接定價的定義,並不對個人的付出或提供的貢獻直接標定價格進行交易,卻仍使其獲益。
    4. 間接定價的操作模式:
      1. 聲譽。
      2. 獎金。例如設立回饋基金,頒發獎金給優秀的自由軟體創作者。
      3. 搭售。
      4. 由政府代表不特定的使用者,對優秀作者提供獲益。

五、自由軟體與版權私屬軟體的關係:

  1. 互補。各有其適用領域。
  2. 利基不同:
    1. 版權私屬軟體的利基在於維持軟體的機密性與販售使用軟體的權利金
    2. 自由軟體的利基在提供版權交易以外的一切服務,特別是研發上的服務。
  3. 外部性不同。所以政府的角色不同。
    1. 版權私屬軟體的外部性主要來自廠商獨佔使用者創造的加值(我們之所以用微軟的原因是由於其他人都在用微軟,儘管微軟有時品質很差),政府的角色在反托拉斯,維持競爭、選擇與市場機能。
    2. 自由軟體的外部性來自「義工」或「志工」的比重較高,政府的角色在促成間接定價,消除負面的外部性;增加公用標準的版圖,擴大正面的外部性。W3C的版圖越大,對所有國家的使用者越有利。
  4. 國內的法律環境,必須對兩者公平加以對待。目前的情形是對偏袒版權私屬軟體,對自由軟體較不友善。
    政府的規定也常常偏袒商業軟體,例如國科會過去要求「研究計畫」要用DOC檔提,就是一種偏袒商業軟體的不當作法。現在已改進,不然會被告。但是行政院研考會仍然維持要用DOC檔送計畫的規定,應該改告研考會。
  5. 兩者都是「博奕理論」中囚犯兩難困境的有效生存策略。需要透過電腦模擬進行更多的非線性研究。

六、自由軟體與課程教材現代化:

  1. 知識經濟的標的是「軟體」。
  2. 與國際接軌需要走自由軟體的路線。
    1. 跟隨W3C公布的「Html」「Xml」等標準,才能使我們的軟體產品,走遍國內,走遍華文地區,走遍世界暢行無阻。
    2. 跟隨W3C公布的「ULF」(通用學習格式)標準,才能使不同網站、不同資料庫上面的學習資料,整合與互通。
    3. 資訊家電鑲嵌式的作業系統,會有相當數量採用Linux或其他的自由軟體。
  3. 九年一貫教材軟體必須由私屬版權(教科書)走向自由軟體(超文件模組式教材)。
    1. 九年一貫需要全社會參與。只有開放的標準才能利於全社會參與。
    2. 九年一貫需要數十倍於傳統教材的教材數量,以符應為每個學校量身定做,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的要求。而沒有人有能力負擔這麼龐大的教材研發工資。
    3. 九年一貫需要即時進行教材內容的更新、改版升級。只能自由軟體的無障礙、無壁壘才能提供這種環境。
    4. 九年一貫需要聯合老師們的心智,整合老師們的智慧。
  4. 政府可以怎麼做?
    1. 其實政府已經在做,我們文宣小組賦予教學創新者高的「教學成就」,就是在提供「聲譽」這種間接定價。只要再跟自由軟體聯結就好。
    2. 將國立教育資料館的軟體,國編版教科書,以GPL釋出版權。
    3. 提高教師進修的經費。讓老師學東西。
    4. 提倡以「Html」及「Xml」而非doc、ppt做文件標準。
    5. 將NT的平台改為自由軟體平台,如Linux。
    6. 獎勵優質的自由軟體創作。
    7. 協助建立標準,協助立法。

附錄:請一起來扶正台灣資訊教育的走向

緣起

目前教育部正在草擬台灣的「資訊教育總藍圖」(以下簡稱「總藍圖」),為了使此次「總藍圖」的規畫,能走向健康的方向,我們倡議民間關心這件事的團體,能夠進行討論,並且提出意見及回應。

在此我們先把自己的意見拋磚引玉地提供出來,希望能聯絡上其他有興趣的團體一起來關心。我們為了這件事特別準備了一個郵件專戶:whjj@seed.net.tw,請關心的朋友請信來告知您的姓名、團體、意見,謝謝。我們會在近日內同步發動網路上的討論與實體的會議。

以下就先拋出我們的意見,請大家指教。

壹、三大方向

一、資訊教育不應該自成體系:

我們認為資訊教育不應該自成體系,而應該融合於原有的教學及行政體系,否則永遠會造成「教育」與「資訊」之間的割裂。所以總藍圖不應該叫做「資訊教育總藍圖」,而應該叫做「資訊融入中小學教育總藍圖」。資訊教育融合回教學體系,可以體現在下列各方面:

  1. 在各級教育行政上,不宜成立資訊教育的獨立編制。但可以出現協調型的任務編組。
  2. 在國定課程中,資訊已經成為一個議題,與各科教學融合,不再單獨設立科目。此點國家應該繼續加以堅持。
  3. 不應該再單獨設置資訊教育種子教師。而應在各類種子教師的培訓過程當中,大量使用E教學,並且教導老師如何將E教學融入他的教學設計當中。
  4. 不應該單獨去成立資訊教育的種子學校。應該讓各地發展若干所理念學校(Alternative school),進行各種教育試探,再透過和體制學校研討交流,來進行教育的創新與突破。而在理念學校發展中,給予資訊方面的補助與協助。
  5. 不能有資訊教師自成體系的教師升級管道;教師升級要回到正常的教師升級管道來考量。
  6. 職前的師資培育,應加強實踐型教學,產出型教學,而E教學是實踐型教學,產出型教學的一種重要形態。
  7. 資訊書籍的管理和一般書籍的管理不同;這些不同並將日益擴大,譬如數位書的出現等等。解決之道是充實目前圖書管理的方法與技術,以適應新的情勢;而不是為資訊書籍另成圖書管理體系。

所以教育部文件叫「某某總藍圖」不叫「某某推動計畫」,名字是很對的。叫「推動計畫」就會陷入資訊教育自成體系的問題。叫「總藍圖」就可以寫願景,可以寫資訊在教育各個領域裡的角色與功能。不過這樣子的「總藍圖」會很難寫,要對教育的各個領域都很熟才行。

二、要訂定「數位教學機」的規格標準讓業者進行研發:

中小學的資訊發展,可概分為三個階段:

  1. 學校架設網站:可以使用PC。
  2. 學校設置電腦教室:可以使用PC。
  3. 資訊教學進入教室之中(教室電腦):不能使用PC,否則會有嚴重的問題。

在前兩個階段,主要使用的是PC(個人電腦),這可以。但是當前是進入第三階段的時候,再使用PC一定失敗,因為PC的「總體擁有成本」太高。對使用PC來說,購買電腦只是使用成本的一小部分,以下成本的總和遠高過電腦的採購成本:

  1. 經常安裝作業系統、反安裝作業系統所需的軟體開支,時間耗費,與操作訓練。如欲減少本部分成本,就要使用Goast等還原技術,除了使用上受到限制外,又會再衍生其他的軟體開支、時間耗費、操作訓練上的成本。
  2. 安裝並使用各種應用軟體的開支,與操作訓練。
  3. 解決各種應用軟體彼此衝撞的時間耗費。
  4. 維持各種硬體正常運作所需的成本,如避免過熱等等。
  5. 軟硬體訊速折舊的損失。

總之發展至今,PC變得太臃腫,太複雜。我們在教學上只使用其一小部分的功能,卻要承擔全部複雜運用的成本。班級內數位教學的真命天子不可能是PC,而會是像提款機或遊戲機一樣簡單的數位機器,使用者只管「插及放」就可以。

PC的整體擁有成本太高,用於公司,可以達到自償性(效益超過成本),爆發現象有可能發生。但PC用於班級教學,未達自償性(效益低於成本),不可能發生爆發成長的現象。

而考量教室內的教學需求,我們可以把PC大多數的東西都去掉,來一次大減肥,只留下網路通信協定、超文件瀏覽、影音輸出、光碟讀取四個功能也就夠了。所需的技術完全不必再發明,全部是技術市場上現有的東西,只需將之組合成「數位教學機」就行了。這樣的機器,不需要作業系統安裝、軟體安裝的問題,更沒有過熱、軟體衝撞等問題。老師只要靠簡單的搖控器就能操作,接上網路線或放進光碟就能播,而影音輸出直接上教室裡的電視、顯示器或單槍投影機即可。

開發數位教學機最大的問題是國內的需求只有14萬部(不含補教、家教等需求),假定規格不能走國際化、兩岸化的方向,使之具外銷潛力,業界開發的動機不強。

朱邦復的文昌二號,其實是近似的構想,而文昌二號除了光碟讀取以外,其他的功能幾已初備。但是文昌二號宣稱有大陸兩億訂單的潛力,能將單價降到卅塊美金。所以本地的開發策略宜慎思慎選。

三、要訂定學習資料庫的交流標準:

目前國內乃至全球的E-learning網站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但是彼此之間的資料庫通通都不通。所以在美國有ULF(Universal Learning Format:通用學習格式)的倡議,試圖透過學習資料庫交流標準之約定,使大家的教學資源得以匯集。國內也有同樣的需求,研議台灣的學習資料庫交流標準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條件:

  1. 標準中所有的檔案格式必須公開。例如,.doc,.ppt檔如果要成為交流標準之一,微軟必須公開其檔案的全部格式。
  2. 要符合W3C等國際標準組織的標準,才不會只國內會通卻與國際不通。應宣告遵循W3C的HTML、XML、CSS之標準。特別是電子書的部分,更應該立場明確的遵循這個標準,不能再重蹈萬碼奔騰的覆轍。並向W3C爭取,直書直排擴充TAG之定義的維護。
  3. 同時顧到「教材庫」與「素材庫」兩個層級。而兩層間的的聯結,更是規畫的重點。教材層級必須使單元結構模組化,而讓單元與單元之間能彼此鑲嵌。
  4. 須注意向前相容性,使現有的資源,能轉換到新的規格上頭。
  5. 須要擴充中文字集到合理的程度。
  6. 要能同時處理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的問題。

其中大多數的條件,已有現成的進展,最需要努的地方在中文字集的擴充。目前教育部所公布5401+7652的字集,根本不敷中文之應用,宜儘早依「常用頻率」重新檢討改進。

貳、對總藍圖的建議

一、總藍圖的定位:

區分教育部的總藍圖、政府總藍圖、全國總藍圖之間的差別。教育部總藍圖也不能和台北市白皮書比先進,比普及程度。該和新加坡、香港比的是台北市,不是教育部。教育部的重點和特色在:

(一)整合:能整合各角落、各階層的資源與力量。

  1. 充分尊重在地方制度法之下,地方政府的主體性。行政程序法已實施,在法律授權命令之外,地方可以不甩中央。中央不能再犯自以為訂了計畫事情就會Work的錯誤,以為可以自行訂定計畫向各地貫徹。
  2. 善用法定執掌與授權命令。
  3. 善用政務推動預算(補助款),進行整合。

(二)扶弱:要協助教育相對弱勢,特別是在發揚網路特性以瀰補數位落差方面。

所謂教育相對弱勢,概指以下四類族群:

  1. 地緣弱勢(偏遠)。
  2. 社經弱勢(低社經)。
  3. 身心障礙。
  4. 原住民。

要扶弱,基本上就要把事情弄得很便宜才行。例如二手電腦配合Linux,可以大幅降低使用PC的成本;例如使用自由軟體教材,可以讓教材取得變得很便宜;例如假日、夜間開放學校電腦教室供學生免費使用;…這些都是對弱勢者十分重要的措施。其中二手電腦配合Linux,為扶助弱勢是否能成功的關鍵。須突破政府不准採購舊品的規定。可以整理費用取代採購費。

(三)掃除壁壘:請政府把力氣花在掃除壁壘上,而不是推專案上。

資訊教育不推也會動,教育部就是要「推」也快不過社會的「動」。政府的角色,最有用的反倒是掃除資訊教育發展的種種壁壘,石頭一搬開,資訊領域自有動力迅速向前發展。或者說政府的推動方式,以掃除壁壘效果最宏大;以讓老師享受資訊的便利與好處,推動效果其次;獎勵的推動效果居三;自己做推動,研議推動專案命令下級配合效果最差。

所謂掃除壁壘,指的是以下四方面:

  1. 硬體的壁壘:即解決前述PC整體成本過高,不適於教室內數位教學的問題。
  2. 標準的壁壘:即解決前述各學習資料庫,教材庫與素材庫不通的問題。
  3. 版權的壁壘:解決教材及素材受限著作權法的規定,無法互相採擷流通的問題。此問題須藉兩項努力加以克服:第一,對著作權法第第四七條中「依法設立之各級學校或教育機構及其擔任教學之人,為教育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公開播送他人已公開發表之著作」予以準確定義;第二,引入自由軟體版權,例如GPL。 
  4. 人力與財政壁壘:善用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解決窮縣財政困窘的問題。採用基金別預算、員額總額管制、合聘制度,解決人力困窘的問題。不要再去想學校內資訊組擴編系統管理師的方向,請配合中小學人力重整方案,走總額管制,善用委外人力。

二、總藍圖的寫法:

(一)生活活動的場景描述:寫資訊在教育各個領域裡的角色與功能。如:

  1. 使用E-mail收取學生作業。
  2. 使用網際網路蒐集上課之主題資料。
  3. 使用HTML編寫教材。
  4. 使用超文件瀏覽器,進行教學。

但請勿有如下之描寫:

  1. 使用PPT,進行簡報。
  2. 使用Word繳交報告(如之前的國科會,如今的研考會)。

因為MS-PPT,MS-Word,是封閉格式的檔案,不能指定為標準。

(二)公平對待自由軟體與版權私屬軟體:這一點對扶助教育相對弱勢格外重要。

三、一些具體建議:

  1. 應主動結合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全社會參與基礎教育,同時也就實現了全社會參與資訊教育。
  2. 應循「去中心化」的原則,運用如Gnutella和Freenet這種根本無須仰賴任何中央伺服器即可運作的技術,進行最有效率的「多對多」(many-to-many)資訊共享,例如讓相關課程的教材或授課內容發揮最高的即時交換效率。而不一定是建立大型的中央伺服器。
  3. 注意資源均衡配置在硬體層、軟體層、教育訓練層、維護層四個層次。不要再有有機器沒軟體可用,有機器及軟體但人不會用,有機器及軟體人也會用但機器不堪用或不穩定耗去太多調整時間的情形。
  4. 中短期內,單槍投影機的使用效益,高於電子白板。採購方向要對。
  5. 以教師進修券的模式,引入全社會的資源支持縮短教師數位落差,會比用種子教師,專家教師團的擴散方式有成效得多。
  6. 一定要設法讓寬頻進偏遠地區。善用VOD,協助偏遠解決一部分人才荒。